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件
山青院字〔2016〕60号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13号)文件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坚持“立足专业、教师先行、学生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工作理
念,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加快培育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努力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二、基本要求
作为“十三五”期间工作的重要内容,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孵化的体制机制。
三、总体目标
2016年起全面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制定改革实施方案,确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构建起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起“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孵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2017年基本形成配套完备的运行制度体系,立项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改项目和重点实践项目,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率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20年构建起“课堂教学、能力训练、实践孵化、指导帮扶、创业培训和理论研究”六位一体“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产生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四、具体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理顺体制机制,学校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学院院长为成员的“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监督评价、管理和决策。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根据部门职能分工,协同推进具体工作落实。
建立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根据部门职能分工,协同推进具体工作落实。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负责协调各部门、各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各学院负责本单位创新创业具体工作的组织开展和管理。学校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构建起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成立孵化基地管理委员会、基金管理委员会、创业项目评审与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基地管理服务中心和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等管理服务机构,构建“学校、学院、创业社团”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咨询指导、创业培训、项目管理、资金扶持、团队孵化”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打造特色众创孵化基地。
依托共青团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山东青年创业学院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创业学院运行体制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内涵建设和平台建设,提升创业教育和实践工作质量。探索创业实验班、在部分学院(专业)开设特色实验班和专业特色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与企业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创业学院功能升级,充分发挥创业学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为具备创新创业潜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团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育人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明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与自主权。继续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卓越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专业融合型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 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列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培养目标。明确各专业创新创业的具体目标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以专业教育带动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依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国家专业认证标准,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修订并实施新版(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强化创新创业就业类教育课程,提高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必修学分占比,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实践育人效果。建立健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发挥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协同推动培养标准制订和质量评价。及时将优秀科研成果固化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高水平教师开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创新类课程;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队伍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攻关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比例,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比重,构建“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实训课”构成的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公选课、创业精英实战培训课程等的有机衔接。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分类开设研究方法、学科专业前沿等通识课程,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开设体现行业特点、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专业课程;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职场指导类课程;组织开发或引入校外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类慕课教学资源;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依托创业学院,有针对性地开设特色训练营和实战型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完善社会化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拓展活动,探索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进一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
(五)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籍学分管理制度
进一步深化实施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探究慕课、翻转课堂等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新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多元学习模式,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大力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加强师生国际交流,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教改项目,加强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一页开卷”考试、上机考试等形式的考核方式改革,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业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的学业考评新体系。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优秀案例评选,总结改革经验、推广课程建设与教学新模式。
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因创新创业休学保留学籍,放宽学生修业年限至基本修业年限的2倍。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合理认定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竞赛获奖以及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的学分,允许其按规定置换选修课程学分,剩余学分以创新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六)加大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践平台建设
建设优质实验室。依托学校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引领和带动新建一批重点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学科研平台等,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统筹开放实验室资源,为创新创业研究和实践服务。整合学校和社会力量,大力推进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特色人才孵化基地广度、深度建设,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建设。拓展现有创业孵化基地功能,发挥基地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积极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完善基地条件,加大扶持和指导力度,健全运行机制,保证“场地、人员、经费、制度”四到位,发挥基地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为学生创新创业打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完备的软性服务。
(七)加强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
转变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研究制订学校师资队伍提升计划,采取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增强广大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明确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的责任,加大对教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在自己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同时,基于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研究,编写教材和发表论文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
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学校鼓励教师先行进入企业、行业和创业实践等,着眼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做中学、学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主要通过培训与取证、联合开发、社会聘用、挂职锻炼、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技能竞赛、以老带新、创业实践等途径,加快我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有学历学位证书,又有职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既要有担任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又要有相应的实际职业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工作。学校继续加大从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中招聘师资或聘请担任兼职教师。
鼓励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一批教师积极开设创新训练类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积极选派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培训和创业专题培训,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及考核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将国际学术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创新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深入实施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改革考试办法,突出考核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效果,促进学生实践式、体验式学习。
吸引校外师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选聘一支由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投资专家和优秀校友企业家等组成的校外师资来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一支创业导师队伍,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为创业团队配备优秀导师并进行创业指导、创投指导和咨询服务。
(八)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加强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建设。大力支持现有的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发展建设;结合学生发展需求,组建一批新的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组织。举办交流分享、成果展示、政策宣讲、案例分析、榜样引领等一系列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平台。依托学科专业竞赛、创业大赛、创业大讲堂、学术论坛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交流;定期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能力测评、创业计划竞赛等创业活动,打造创新创业文化生态。完善创新创业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为学生打造创意交流分享、创新成果展示和创业服务的网络平台。
(九)强化综合管理和保障
强化制度保障。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实践的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并纳入学业考核要求,优化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监督、评价、反馈、改进等质量保障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情况列入学校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和各类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向社会发布,接受公众监督。
强化经费保障。学校年度预算安排“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为师资培训和聘请、教学组织、学生活动、创业孵化等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经费支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设立优秀创业项目奖励资金,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积极争取政府拨款、企业和个人捐赠,建立为学生创业项目推介、孵化、产业化等服务的创新创业基金。
强化场地和环境保障。加强自主学习、实验实训、创业孵化等各类基地建设。协同校内、省内和国内优质的创业教育服务机构资源,积极争取政府各部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等政策落地。建立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法律咨询、财务代理、企业注册等市场化创业服务,努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附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2016年9月6日
附件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书明
副组长:刘 涛 陈雨海
成 员:王洪强 单国杰 雷文庆 李玉英 贾 白
孟繁兵 权福军 王宗军 雷 芳 吴 杰
蒋涛涛 王玉香 张 杰 宁玉富 许维祥
刘绍芹 卢 杰 张 青 傅小青 张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