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新)  
   学校主页    在校学生  
规章制度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学校规章制度  >  就业创业  >  正文
《关于做好2017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山青院党字〔2017〕1号)
作者:毛田惠       编辑:毛田惠       复审:       终审:       来源:学生工作处(武装部)       发布时间:2021-06-06 13:32:55      

 

中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委员会文件

 

 

山青院党字〔20171

 

关于做好2017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我校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在梳理、总结工作基础上,现就做好2017年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2016年工作开展情况

2016年各职能部门、各学院注重加强协同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完善机制体制,工作体系不断成熟。初步实现工作重心由原来单纯追求就业率逐步向注重工作过程和提高就业质量的转变。二是全员参与意识逐步建立,总体就业质量继续提升。大力实施精准就业服务计划和全程化就业指导计划,对全员参与和精准就业服务进行安排部署。2016年我校共有应届毕业生3404名,正式就业率72.77%,较去年提高9.28个百分点,总体就业率97.24%,实现十三五规划良好开局。三是顶层设计逐步清晰,创新创业工作全面推进。建立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系列文件;完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深化学分制改革,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初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创业大讲堂、论坛和沙龙等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完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大力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进青年众创基地等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积极寻求与社会优质资源合作。

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我校就业创业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距离上级的要求和广大学生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校内外协同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足,就业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自觉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程度不均衡。各部门、各学院工作重视程度和工作体系完善程度不一,创新创业重点工作推进力度和效果有待突破,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各部门对所承担的就业创业工作职责不够明确,条块分割严重,缺少有效协同配合,就业“一把手”工程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需要进一步有效发挥作用,贯彻落实学校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学生对就业创业工作认可度和参与度不够,个性化需求不能很好得到满足。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不够,服务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就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和考研学习指导等工作举措亟待改进,工作措施干货不足、实招不够,需要进一步做实、做细、做精,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二、2017年重点工作

2017年学校就业创业工作要切实全面落实上级关于就业创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工作体系和工作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遵循“整体工作有谋划、工作措施有实招、工作过程有调控”的工作原则,要在“协同、融合和精准”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力求实现“基础工作更扎实、重点工作有突破”的工作目标。

(一)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建立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长效反馈机制,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新建20个以上高质量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实践和就业基地。

(二)狠抓人才培养方案落实。

切实抓好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和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全面实施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着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建设;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确保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实验室开放、创业基地管理服务等制度落实。

(三)打造就业创业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打造彰显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按照“覆盖全体、融入专业、分类施教、强化实践、贯穿全程”的基本思路,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广大教师全员参与,切实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点与面的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强化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着重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面向全体教师的就业创业教育全员培训制度。组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专题培训师资100人次以上,选派教师参加就业指导师资格培训10人以上。组织创新创业类课程师资培训60人以上,选派教师参加创业师资资格培训10人以上。

(五)联合培育品牌教育活动。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业孵化项目,完善大学生综合竞赛和学科竞赛机制,加大投入、协同创新,建立教师、学生参与科技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立项管理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力争在“挑战杯”、“创青春”等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中实现新突破。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业讲堂、论坛和沙龙等活动,完善校内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大力培育学生学术科技型和创新创业类社团,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选树就业创业典型。

(六)强化创业实践能力训练。

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各类实战型创新创业训练营、加速营,组建校内创业基地管理服务中心,切实提升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从“课堂教学、能力训练、实践孵化”三维度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七)实施精准就业创业服务计划。

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推进精准就业创业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全面开展“能力提升、创业引领、校园精准服务、就业帮扶和权益保护”五项行动。继续大力实施精准就业服务计划、全程化就业指导和考研指导工作计划。建设就业创业服务站,开设考研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教育服务工作室。进一步完善我校就业市场信息库,加强就业市场开拓力度。继续提升就业质量跟踪反馈工作水平,做好我校《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编制工作;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和服务衔接、困难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八)力求重点工作项目实现突破。

做好与清华大学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合作共建工作,做好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工作;推进“山东青年创业学院”实体化、市场化运作工作。争创全国KAB创业教育基地、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积极寻求政府各类优惠政策扶持等。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自觉把就业创业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是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的工作。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就业创业工作质量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学生认可度和参与度,就业创业工作核心力量是全体教师。当前我们面临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现实任务,要求我们要自觉将就业创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各部门、各学院要认真学习国家政策、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总结梳理工作,认真地对照上级要求结合自己工作找差距、补短板、领任务、出举措,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办法。全体教师要自觉增强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主要参与到就业创业工作中去。

(二)加强领导、规范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工作体制机制。

学校党委行政把就业创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分工,彻底解决认识不一、结合度不够等问题,要建立就业创业工作协同推进联动机制和工作问责制,研究出台配套文件,做实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联席会议制度,切实破除影响就业创业工作推进的体制机制藩篱。各部门、各学院要根据工作规律,做到联席会、工作会、推进会和总结会常态化和固定化,加强对各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就业创业工作的业务督导。联席会议相关单位要明确责任分工,要结合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求分解具体工作任务并加强过程督导,各学院要领任务、拿措施,上报工作进度表。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和细化校院两级就业工作职责;落实工作问责制度,修订2017年就业创业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科学设置量化考核指标,加强工作考核,考核不过关单位的“一把手”要向学校党委会做专题情况汇报。

(三)注重宣传、增强合力,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条件保障。

各部门要增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深入开展宣传服务活动,营造“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推进就业创业工作良好氛围。各学院、各部门要注重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从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和引导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到就业创业工作中来。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就业创业,到国家战略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做好先进典型选树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学校要进一步确保对就业创业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投入,落实校内创业基地对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有效政策条件支撑。

 

 

                          中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委员会

                                                                  2017111

 

 

 

 

党委办公室

      2017111日印发

 

友情链接/LINKS

联系我们

电话:0531-58997280
邮箱:xsc@sdyu.edu.cn
地址: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学生工作处(武装部)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31699号 250103

 

Copyright©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生工作处(武装部)  All rights reserved.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