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本信息
姓名:魏鲁宁
所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寄语学生:作为辅导员,我始终坚信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我愿以鲁迅先生之言与同学们共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大学是人生最丰沃的土壤,既要深耕专业“向下扎根”,更需胸怀家国“向上生长”。成长从无坦途,但那些竞赛场上的失利、论文瓶颈期的焦灼,恰是命运馈赠的磨刀石。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知识不该是冰冷的文字,而应化作照亮他人的火炬。希望大家永葆“与晨曦共舞,与晚霞对话”的诗意,在学术深耕与社会关切间找到平衡,让青春既有理性的锋芒,更有人文的温度。无论未来你们走向何方,请记住——当你们倦了,这里永远是能安心停泊的港湾;当你们飞得更高时,请把求是精神播撒在更辽阔的土地上。
(一)个人荣誉
曾获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校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学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和学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学校“青春领航者 奋进新征程”主题班会二等奖等奖项。
(二)所带学生、班级或团队成绩
所带班级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班获省级先进班集体。所带学生获山东省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展示活动三等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项。
二、工作感悟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始终坚信学生工作虽千头万绪,但唯有以“小而精”为内核,才能于细微处见成效,于精准中显情怀。传统学生工作常以群体教育为主,但面对新时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唯有聚焦个体、精准发力,方能突破“一刀切”的局限。

精细化管理本如机械齿轮般严丝合缝,这恰似园丁修剪枝桠时既需利刃的精准,更需对草木秉性的了然——将千头万绪的学生事务,拆解成可触摸的育人瞬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专属的轨道闪耀。
教育是“人”的学问,过度追求精准可能磨平生命的棱角。当谈心谈话变成标准问答,当成长档案沦为数据牢笼,这是否真的是学生所需要的?真正的精细应当如细雨润物,既要有量化管理的“工笔技法”,更要保留情感浸润的“写意留白”,让制度的网格成为托举翅膀的风,而非束缚脚步的绳。在面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自卑的学生时,我主动与其建立信任,链接勤工助学资源,逐步帮助他重塑自信,这种“一人一策”的精细化关怀,让教育从“面”的覆盖转向“点”的深耕。
学生工作的“精”不仅在于方法,更在于情感的投入。我坚持经常走访学生宿舍、参与学生活动,在食堂偶遇时的一句问候、朋友圈动态的一次点赞,都能成为打开心扉的契机。这种“非正式沟通”恰恰印证了“关系先行,教育随后”的理念——唯有先成为学生的“自己人”,才能做好“引路人”。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辅导员工作虽无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能在点滴浸润中成就生命的拔节生长。以精细化为舟,以同理心为桨,我们终将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教育诗篇。